天山網訊(通訊員張建學 丁奎元 報道)回族村民馬玉英,需要鎮政府蓋章,然後到縣上“合作醫療中心”報賬,因小兒麻痹症腿腳不便,遲遲沒能辦成,蒙古族住村幹部高來走訪中瞭解後,主動上門給她代辦,聯繫鎮便民服務中心出證明、蓋公章,還利用回縣裡的機會幫助她完成最後的手續,解除了她半年來未辦之憂。
  這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,博湖縣鄉鎮推進“去機關化”,幹部上門為群眾服務的一個縮影。教育實踐活動伊始,該縣就提出推動鄉鎮“去機關化”,把服務觸角延伸到群眾家門口、延伸到田間地頭,打通聯繫服務群眾“最後一公里”。
  便民團下村常“轉悠”
  “實用技術推廣有困難,我來幫你解答;法律政策不清楚,我來給你咨詢;身體不適、辦事不便,我到你家服務。”這是該縣“便民服務團”向各村群眾、社區居民、企業員工發放服務連心卡,做出的承諾。
  該縣通過“三推薦(機關部門推薦業務精英、鄉鎮推薦業務骨幹、村組推薦致富能手)”的方式,創建了由38人組成的“便民服務團”。實施“五大服務項抹農村適用技術、國家政策、法律咨詢、醫療衛生、產業發展)”,製作了服務連心卡(卡上標註有“專家”所在單位、職務、職稱、特長和聯繫電話),力爭讓便民服務團零距離服務群眾,打通服務群眾“最後一公里、最遠一家人。”經常下村開展“一對一”便民服務,義務為全縣人民群眾答疑解難。
  “現在太方便了,啥時候遇到生產生活困難,電話一打,便民服務團成員就上門來,真是幫了農民的大忙。”塔溫覺肯鄉東大罕村村民常辛福高興地說。
  服務中心站常“守候”
  “便民中心真乾凈,幹部對面講真情;矛盾問題少發生,大事化小在村組”。這是鄉鎮、村(社區)便民服務代辦帶來變化的真實寫照。
  該縣整合鄉鎮七站八所資源,建立“鄉鎮便民服務中心”,把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民政、政策法規、勞保、衛生、文化、規劃、教育等列入服務項默實行一體化辦公、一站式服務。按照定崗定員定酬,優化崗位設置,通過“雙向選聘、擇優選任、人崗相適”原則,採取“個人申報、競崗演講、雙向選擇、黨委審定”等程序,確定業務能力強、服務意識好乾鉑全天“守候”為群眾提供辦證、維權、科技、咨詢、便民等服務,讓農牧民真正感受到了辦事“進一個門、找一個人、跑一次路、一次就辦成”的“上帝”待遇。還將“鄉鎮服務中心站”,向上下延伸,形成了橫向集中、縱向配套的服務體系,在各村設立的民事服務站,形成上掛縣、下延村、橫聯站所的三級服務網絡,真正把原來分散辦理的勞務輸出證明、農技服務、婚姻登記、計生證明等職能集中起來,做成一個天天為老百姓服務的“百事窗口”。
  代辦員上門常“找事”
  在26個村、5個社區和住村工作組中,推行“代辦員制度”,印製一套代辦員專屬名片,註明代辦員的姓名、聯繫電話、郵箱、QQ號碼和工作監督熱線,方便群眾隨時通過電話或網絡聯繫代辦員,咨詢有關服務政策,提出代辦事宜。對於出行不便的群眾,只需在家撥通代辦員的聯繫電話,代辦員就將上門取件進行辦理。代辦員辦理完成事項後,根據辦事群眾留下的聯繫方式,對辦結結果進行反饋。住村幹部在積極實施“訪民情、惠民生、聚民心”走訪活動中,還開展以真心傾聽“小訴求”、用心辦理“小實事”、熱心調處“小矛盾”、細心整改“小隱患”、突出解決“小困難”、誠心聽取“小意見”等“六小”為目標,面對面傾聽群眾訴求,心貼心化解群眾疑慮,實打實幫助群眾排憂,受到良好的社會效果。
  “要推動‘去機關化’鄉鎮村每一名黨員幹部要把服務觸角延伸到群眾家門口、延伸到田間地頭,打通聯繫服務群眾‘最後一公里’,還要作為長效機制抓好落實。”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沈榮芳在深入基層調研後,語重心長地說。  (原標題:博湖縣“去機關化”用實招讓群眾辦事“家門化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bhcmqfnr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